聚成并非企業管理培訓市場的先驅,其2003年入行時,這個行業已發展了十多年,但聚成憑借“培訓超市”模式,依靠精銳銷售隊伍用“學習卡”打天下,迅速躍升為行業老大,目前其會員超過6萬家,其中不乏中國移動、格力電器、小肥羊等著名企業。
那時國內管理培訓市場還處于“一二三”的階段:一個老師,兩個助理,三臺電話就開始做培訓公司,但收費昂貴,每堂課都要3000元多甚至上萬元。
金融危機后,風投選擇企業慎重了很多,給出的溢價多在6-9倍,而劉松琳說聚成獲得的溢價是“十幾倍”。
劉松琳對理財周報記者說:“我至今還記得,那堂課由臺灣管理培訓大師陳安之主講,現場200多人,個個精神煥發,雄心高漲。”
劉松琳介紹,目前聚成的員工持股已經基本完成,100多個員工持有約40%的股份。劉松琳本人持股約20%,陳永亮和副董事長羅恩分別持股10%。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細分深耕,提供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和不同類型的自主品牌培訓課程。”劉松琳說,另外還要提升網絡渠道,目前已經在和美國最大的在線教育培訓集團阿波羅談合作。“在線業務是聚成現在的種子業務、未來的增值業務,會長成參天大樹。”
在劉松琳看來,跟傳統的培訓模式如清華、北大、長江、中歐等有資本有品牌相比,聚成在早期沒資本沒品牌,只能盡量建渠道整合資源。與很多傳統培訓公司以代理為主不同,聚成所有分支機構都是直營。
目前,全球500強企業中,50%以上都有外包機構進行培訓。而國內的企業培訓市場,也相當龐大:有1100萬家企業法人,其中98%是中小企業。早在2007年,新東方總裁余敏洪就表示,企業管理培訓市場至少有500億規模,每年以超過30%的速度增長。
當時,因發展理念不同導致的聚成內部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聚成創始人之一、前副董事長周嶸與副總裁袁麗軍希望憑借2800人的龐大銷售隊伍繼續擴大市場,而劉松琳和總裁陳永亮則是穩健派,希望聚成將更多精力投入完善管理制度、推進自主課程研發和培養人才。
“鼎輝人民幣基金還是愿意投資,現在就等我們答復。”劉松琳透露,“先后共有近50家私募看過聚成,態度都很主動。我們接觸了20多家,即將進來時有6家,都是規模體量很大的。最終,我們是忍痛割愛選了兩家。”
如今其近300名在職、兼職講師中,約1/3是從內部員工培養起來的,側重講自己研發的課程
7年前,劉松琳以一個學生的身份進入企業管理培訓行業,如今已成“首席學習顧問”。他自費上了400多堂課,幾乎每年一個學習重點:2003年人力資源,2004年財務,2005領導力,2006年國學,2007年資本運作……他一邊學,一邊深入培訓市場。
“判斷一個產業是否有成長性,不僅要看現實的市場容量,更要看未來的市場潛力。中國管理咨詢培訓業與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成長及蔚為大觀的創業熱潮相呼應,正釋放出越來越大的產業能量。”朱立南說。
1億資金用于研發和服務
下一篇:馬云點評電商價格戰:狼為什么會來
熱點文章